1月5日,《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安徽师范大学思政育人工作系列融媒体作品第二期:安师大思政“从传奇到传承”② | 课程思政 无声育人。文章指出,课程思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在显性教育中浸润隐性教育、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引领、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讨相结合”,正是安师大文学院俞晓红教授开设的《大学语文》《红楼梦研究》成为每期超过1000多人选修的“网红”慕课的原因所在。
现将原文转录如下:
1
“思政课程”,一目了然,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何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思政课之外的所有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的思想政治教育。
2
为什么要做好课程思政?这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不能没有“德”育、不能没有融合其中的思想政治内容。
教师职责是培养合格人才,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教师的天职。
讲授专业课程是教书,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各类专业课程中无思政、只教书不育人,就不是合格的教师。课程思政就是要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课程思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3
简明地说,高校所有课程可划分为两类。
一是“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必修课、形势政策课等核心课程,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二是“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
从显性到隐性,从引领到浸润,在培育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促进各类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
4
“在显性教育中浸润隐性教育、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引领、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讨相结合”,正是安师大文学院俞晓红教授开设的《大学语文》《红楼梦研究》成为每期超过1000多人选修的“网红”慕课的原因所在。
5
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变了,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变,“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使命不能变。
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育人要求提高了,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压力与挑战。思政课、专业课分属不同领域,思政元素融合不好,就容易“两张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明理入心。
6
传授知识与思想引领协同前行、相互促进。思政课程培养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课程培养民族大义、责任担当,自然科学课程激励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美术课程提升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应培育好示范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让真理的光芒照亮前路、思想的力量直达人心,春风化雨滋润成长、潜移默化培育新人。
原文阅读地址:
《安徽日报》https://mp.weixin.qq.com/s/I1sxIk0cn66Cp4MZ2lVw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