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19世纪30年代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创始的社会学,在50余年后通过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等途径传入中国。
(二)群学与社会学
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宋明理学等学者对合群、治群、群体关系和天人合一等群学体系都有许多论述。他们希望建立的人际伦理与和谐社会秩序,与孔德创立的社会学宗旨有相通之道。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中蕴含的群学等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在中国传播、生根与成长的土壤。
(三)章太炎和严复的相关译著
1897—1903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著以《群学肄言》为书名出版面世。1902年,章太炎翻译出版了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该书综合介绍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吉登斯早年的社会心理学。
二、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一)队伍和制度化建设
(1)社会学队伍的形成。
(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
(3)学术团体的建立。
(4)期刊和论著的出版。
(二)社会调查的兴起
1.早期自主的社会调查
近代中国科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是以教会学校的外籍教师为主导,由中国青年教师、学生参加完成的。
2.中国社会学者新视野的实地调查
吴文藻等大力倡导功能主义学派的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为完善这种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探讨。实地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林耀华的《金翼》等。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
1.“社会学是一种科学”
李达的《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学大纲》两书具有代表性,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重新撰写的,影响最大。《社会学大纲》是解放区大力推荐阅读的好书,广受欢迎。
2.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调查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实践中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注重实地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的调查理论和方法已为全党所接受,并被用以指导延安地区的农村调查。1946年9月13日,毛泽东告诫西北局妇女生活调查团成员在调查中要善于抓要点,要注意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获得发言权。
三、院系调整与社会学的撤销
(一)维护与撤销
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有外因,更有内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
(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二)重提与厄运
1957年上半年,中国社会学者们从北到南,启动了一系列试图恢复社会学学科的活动。正当社会学者们热情高涨地谋划在中国恢复社会学的时候,反“右派”运动骤然烽火连天。一批社会学教授和受牵连的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社会学在中国被列为“禁区”。
1979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
四、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
(一)正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79年3月15日到1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共同探讨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问题。
(二)“五脏六腑”说
“五脏六腑”是费孝通借用中医学的术语,比喻社会学的建设。所谓五脏,是指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所谓六腑,是说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社区概论)、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其中,社会学概论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基本的基本。
五、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一)社会学中国化的主要代表
明确的社会学中国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社会学家和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李达、许德珩等马克思主义学者为此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二)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目标的实现
(1)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地开展社会现象研究。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