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筹划阶段
(1)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
(2)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
(3)建立研究假设,做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
(4)制订研究方案。
(5)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等。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或实地调查、文献或口述等方法将研究方案付诸行动的阶段。
(三)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检验理论假设,提出新问题,最终撰写调查报告,结束该课题的研究等。
二、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
(一)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步骤如下:
(1)资料的审查。
(2)资料的分类。
(3)资料的汇总和编辑。其基本要求为:
①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和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
②汇总和编辑的资料,要完整系统,简明集中。
③要尽可能使个案资料数量化,使分析方法和看问题角度标准化,并做好个案资料的编号。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问卷资料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整理过程通常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资料的审查。
(2)资料的分类和编码。
(3)资料的汇总。汇总的目的如下:
①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②为编制次数分布表做准备。
③为深入的统计分析做准备。
④更方便地保存调查资料。
(4)定量分析的软件系统
现在广泛采用的统计性软件包是“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简称SPSS)和统计分析系统(简称SAS)。SPSS系统的特点是操作比较方便,统计方法比较齐全,绘制图形、表格较方便,输出结果比较直观;它适合从事社会学调查的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SAS系统具有十分完备的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功能,比较适合统计专业人员使用。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性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或非数据化。具体地说,两者的不同如下:
(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
(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使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
(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的特征;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地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特征。乘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