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
(一)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指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中心要素。人口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人口数量和质量
1.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人口数量一方面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包括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熟练劳动者的比重等。
(三)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表现如下:
(1)人口素质问题。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才的竞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在人口素质的劳动生产率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二、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自然资源的特点如下: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4)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二)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三、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二)环境的功能
(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
(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
(三)环境的利用与保护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取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对自然规律认识得越正确越深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就越成功;反之,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就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的报复。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既带来了积极结果,又带来了消极后果。人口的激增、资源的滥用、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在国际上讨论了环境和资源问题,并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观是这些重要文件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