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是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二战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布鲁默、戈夫曼和衣阿华学派芒福德·库恩等从各自的理论角度推进了符号互动论的大发展,使之成为美国的一个主要社会学理论流派。
符号互动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米德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和自我是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库利关于“镜中之我”的理论同样对符号互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布鲁默把“符号互动论”看成是人际互动的独特特征,即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作出反应,还试图“理解”彼此的行动。
二、拟剧论
拟剧论,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
拟剧论是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其代表作是1959年发表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拟剧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常人方法学
“常人方法学”是指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使用的方法的研究。其思想来源主要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