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一)生物学解释的基本观点
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生物学解释的缺陷
生物学解释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二、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在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个人在心理方面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由个人的童年经历所形成的人的性格导致了成年后的行为问题。如果个人在童年时代遭受了挫折和伤害,就会出现特定的性格特征,某些性格特征会导致个人做出偏差行为。
行为理论强调成年人的行为特征,认为人们总是依据惩罚和奖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之所以产生偏差行为是因为行为者通过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认识到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
三、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一)失范理论
美国学者默顿建立了著名的失范理论来解释偏差行为的产生。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手段的规范。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后,社会同时又为其
提供了追求这些目标的手段,这时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是平衡的。问题在于社会在提供目标和提供手段上有可能是断裂的,这时就产生了失范。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们可能有五种适应方式,即遵从、革新、形式主义退缩主义、反叛。其中除了遵从者是以社会允许的方法获得社会鼓励的目标以外,其他四种适应方式都可以被视为偏差行为。
(二)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亚文化理论。持这种理论的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三)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为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标签理论认为,人人都可能会有超出常规的与众不同的行为,但如果没有被人注意或没有被社会处罚,就不会被视为偏差行为者;反之,则会被贴上偏差行为的标签。因此偏差不是某类行动的本质特征,而是其他社会成员将社会规范和制裁手段施加于行为者的社会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