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公列卿体制的逐步解体
实行三公宰相制之后,不仅相权被分散,而且因尚书台的建立而发生权力转移,至曹魏时期三公宰相列卿制日渐解体,其职能开始事务化。首先是列卿职权的萎缩。列卿作为中央政府主要职能部门的主管官员,原有参与公府议政的资格。随着三公职位的荣誉化,三公失去了中枢首长的地位,列卿自然也就无法再参与大政。再加上由于中枢体制的变更,政令发自内廷,九卿不得预闻,实际上就取消了列卿的政令处置权。
其次是列卿地位的下降。与列卿实际地位下降的同时,其原来表面上地位高于尚书诸曹的状况也开始出现逆转。列曹尚书不仅在实际权力上,而且在官秩上也开始超过列卿。
二、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
1.尚书台独立。
东汉尚书台已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但在组织关系上仍隶属于少府,具有一定程度的宫廷机构性质。曹丕称帝后,尚书台不再隶属于少府,正式独立于宫廷。
2.中书省的成立。
从实际职权看,九卿官已改为中书监,并以之替代尚书的位置,主管出纳政令。随后又将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以职掌宫中书记的小官充任长官。中书省因接近皇帝,地位日趋重要,通过审理章奏、草拟诏旨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机要大权,其实权力开始超过尚书台(省)。
3.门下机构的定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下机构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系统:一为散骑,东晋时权重,后成闲职;二为侍中省,又称门下省,设侍中、黄门侍郎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