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2、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
1932年1月,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错、蒋光鼐的领导下抵抗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作战。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错、蒋光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事变失败后,共产党人同李济深、蔡廷等爱国人士继续保持着联系。
3、“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学生们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大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并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在群众的压力下,翼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立。这就是“一二・九动。“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瓦密堡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1935年12月,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组,十年内故的局面由此结,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6、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即7月8日,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并派周恩来等同国民党方面继续谈判。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