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
战略防御阶段,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智时丢失一些国土在所难免。但是,中国丢失国土面积之大,速度之快,除国力对比的悬殊外,与国民政府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有直接关系。蒋介石集团在決心抗战的同时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这个阶段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
3、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被称为大后方。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大后方人民要求国民党坚持抗战,实行民主。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推进国统区民主改革。但是,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的方针。
4、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工作
全民族抗战开始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推动和参与文化界抗战团体的组建和发展。
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大目标。抗战文化在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抗战开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平、天津迁往昆明,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爱国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坚持进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