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规划设计基础是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以城市住宅区为对象,论述与城市住宅区组成相关的规划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使学习者理解和把握建筑内、外部空间的关系、住宅区场地设施的组成、空间组合方法及相应的法规体系等内容,培养学习者对规划设计的目的、特点和方法程序的正确认识,为科学地利用环境资源,准确地体现环境艺术设计意图和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打下坚实的规划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掌握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以及住宅的物质系统等内容。
2、理解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分级关系。
3、理解社区系统的整体性含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物质系统(重点)
1、识记
掌握类型与规模的如下内容: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掌握物质系统的如下内容: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组成等基本概念和内容。
2、理解
在对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物质系统等基本概念识记的基础上,应对涉及住宅区分级及相关设施的概念和作用有较好的理解,并且熟知住宅区主要设施及分级简表的内容。
3、应用
在规划设计中,能根据住宅区主要设施及分级简表的内容正确配置主要设施。
(二)社区及系统(次重点)
1、识记
掌握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和社区运营系统等社区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掌握物质系统的如下概念及其关系:住宅与住宅用地、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2、理解
理解社区的本质是从物质形态方面,提供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人际关系的场所,理解社区物质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
3、应用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能反映居民生活的需求特点。
(三)邻里关系、邻里单位及其原则(一般)
1、 识记
掌握邻里关系、邻里单位及其原则的基本概念。
2、理解
理解形成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住宅去区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要求。
2、明确居住场所的含义及意义。
3、明确居住环境的文化意义。
4、理解自然环境在居住环境营造中的保护与作用。
5、理解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住宅区规划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社区发展原则(重点)
1、识记
要求识记需求层次、适居性、识别与归属和文化与活力的基本要点。
2、理解
理解社区的发展状况及其基本核心内容,以及社区中的需求层次、适居性、识别与归属和文化与活力的内容和意义。
3、应用
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内容。
(二)生态优化原则(次重点)
1、理解
理解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供热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的生态优化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2、应用
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充分合理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 共享社区原则(一般)
1、识记
掌握共享社区所包括的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等概念及其作用。
2、理解
理解住宅区规划设计在设施选择上的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的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的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居住对象的共享要求,并理解共享和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意义。
3、应用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原则。
第三章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住宅区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中的作用。
2、掌握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和容积率的基本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3、掌握居住生活空间的领域与空间层次的关系。
4、理解设施分级与服务半径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重点)
1、识记
掌握与住宅区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等内容相关的基本概念。熟知表3-1、表3-2的内容。
城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3-1 | |||
规模 分级 | 居 住 区 | 居 住 小 区 | 居 住 组 团 |
户 数(户) | 1000~15000 | 2000~4000 | 300~700 |
人 口(人) | 30000~50000 | 7000~15000 | 1000~3000 |
城市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3-2 | |||
用 地 构 成 | 居 住 区 | 居 住 小 区 | 居 住 组 团 |
1.住宅用地 | 45~60 | 55~65 | 60~75 |
2.公建用地 | 20~32 | 18~27 | 6~18 |
3.道路用地 | 8~15 | 7~13 | 5~12 |
4.公共绿地 | 7.5~15 | 5~12 | 3~8 |
居住区用地 | 100 | 100 | 100 |
掌握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设施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掌握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空间层次的概念和含义。
熟知从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景观的组织方法,特别应该考虑沿住宅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表现。
2、理解
理解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方法。
理解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特点,以及围合程度与通达性的关系。
理解用地规模与配置的基本要求。
理解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的意义。
3、应用
在充分保持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应有适应住宅区不同空间结构特点的改造能力。
(二)结构、规划结构(次重点)
1、识记
掌握结构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分析的内容;
掌握规划结构所包含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理解
理解规划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下结构分析图的关系:
3、应用
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示规划文件。
第四章 居民调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居民调查的内容、作用和意义。
2、明确问卷调查的目的,
3、理解问卷设计的注意要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调查内容和方法(一般)
1、识记
掌握居民基本情况调查的有关概念及其内容;
掌握居民调查常用的方法、形式内容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三种调查的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统计分析的概念和目的。
2、理解
理解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的基本内容;
理解描述和解释在调查中的方式和作用。
3、应用
在住宅区规划设计前,从调查结果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入手,为解决具体的问题提供依据。
(二)分析、描述和解释(一般)
1、识记
初步掌握统计分析的概念和目的。
2、理解
理解描述和解释在调查中的方式和作用。
3、应用
在住宅区规划设计前,对各公共设施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和解释,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五章 空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住宅区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2、初步掌握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
3、掌握住宅区空间的布局基本要求。
4、理解空间层次对住宅规划设计的要求及其影响。
5、理解住宅空间的关系及其作用和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影响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重点)
1、识记
掌握与空间限定、空间类型、空间围合程度、居住生活与空间层次构筑以及空间变化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建筑空间限定的集中常见形式。
掌握影响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的因素。主要包括住宅日照、日照间距、住宅间距、自然通风、住宅朝向、噪声防治等概念。
掌握围合、占领、占领间三种基本空间限定方式和特点;
熟悉空间变化的内容和方法。
2、理解
理解下图空间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理解围合空间的形成及其围合程度,并应特别注意理解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1)围合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
(2)围合空间的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3)围合的空间可以减少破坏行为;
(4)围合的空间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理解和熟知各类空间层次处理的方式;
理解各层次空间衔接点(或称空间节点),对形成各空间层次特征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理解流动带形空间和静止院落空间两种基本空间类型的特点,并能在具体的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将这两种基本空间类型进行有机组合;
熟悉住宅日照的技术标准,见表5-1。
3、应用
住宅区总体规划设计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和运用。
(二) 住宅群体组合与住宅区景观、住宅群落与公共建筑群体布局(次重点)
1、识记
掌握平面组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构成方法;
掌握组合多样化的途径;
掌握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的基本概念;
掌握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区景观的关系;
掌握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和街区空间三种基本形式。
2、理解
理解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和自由式五种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特点。
从空间形状的变化、围合程度的变化、布置形式的变化、住宅平面外型的变化等方面,理解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上的多样性特点;
从利用住宅层数立体组合方面,理解多样化的平面组合方法;
从平面组合和住宅层数立体组合二个方面,理解居住区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方法;
从居民使用方便的角度,理解和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建筑以及住宅建筑群体,在造型和外部空间特征上形成的差异,对形成住宅区景观重点区域和景观节点的作用。
理解住宅区公共建筑群体空间的构筑应该充分考虑丰富性以及与住宅区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初步了解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居住生活与空间层次的构筑、空间的变化。
3、应用
具备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减少和阻隔各因素对居住生活带来的影响。
(三)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和住宅群落与公共建筑群体布局(一般)
1、识记
掌握外部空间构成要素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特征;
掌握住宅群落和公共建筑群体布局,对规划设计基本体系的影响;
掌握住宅院落空间、住宅群落空间、住宅区公共街区空间和住宅区边缘空间的一般特点。
2、理解
理解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如墙体、柱或柱廊、高大的自然地形)等基本构成要素,对形成外部空间景观的作用;
理解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如矮墙、院门、台阶、灌木和起伏的地形等辅助构成要素,对丰富外部空间基本空间层次和景观的作用;
理解住宅群体景观、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群体景观、绿地景观和道路景观,是构成住宅区的景观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理解和了解它们的特征性和构图形式。
理解住宅区公共建筑群体空间的丰富性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3、应用
根据具体的条件以及规划的构思(如规划的结构等)综合的加以运用。
第六章 通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住宅区交通组织方式及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2、理解人车混行的住宅区交通组织形式的优点。
3、理解路网建构在住宅区规划中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重点)
1、识记
掌握通路的概念、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住宅区居民交通方式的基本类型、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局部分行的基本概念及其布局形式特点;
熟练掌握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考虑的因素。
对上述知识点的识记,可以通过如下要点加以理解:
建立“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在于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是一种针对住宅区存在较大量的私人机动车交通量的情况而采取的规划措施。
住宅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2)分组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2、理解
深刻理解路网建构在住宅区规划中的作用;
理解人车混行的住宅区交通组织形式的优点;
通过如下要点来理解居民选择交通方式的一般规律:
交通方式按采用的交通工具可以分为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因素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项。不同的人在选择时,对三类因素考虑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3、应用
住宅区总体交通规划应考虑交通布局方式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二)道路类型、分级与宽度(次重点)
1、识记
掌握道路分级的内容和道宽度规定;
掌握住宅区道路的基本概念和分级的基本原理;并熟练掌握6-1,6-2表的内容:
掌握步行路和车行路两种道路类型特点;
掌握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小路的如下概念和数据: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m,车行道宽度一般为5~8m.在道路红线宽于12m时可以考虑设人行道,其宽度在1.5~2m左右。
2、理解
理解如下规定的意义:
(1)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如居住小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通路入口。
(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指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道路红线宽度大于10m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4)住宅区内应该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5)尽端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设12米×12m的回车场地。
(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铺以梯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梯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7)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路的纵坡应满足相应的道路纵坡要求,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的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的纵坡要求控制。
(8)各类道路距建筑物边缘应该满足住宅区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
(9)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m的消防车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
理解住宅区路网分级衔接的意义。
3、应用
依据住宅区交通组织的要求,能合理和规范地设计住宅区内的道路。
(三)通达性、景观、街道生活(一般)
1、识记
掌握通路的基本性质;
掌握道路通达性的概念、内容和基本性质。
2、理解
对决定道路通达性的因素应有很好的理解;
理解道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对住宅区整体景观效果的影响;
理解街路生活是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都市生活重要特征的含义。
3/应用
能较好地处理住宅区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及其主体功能的美观问题。
第七章 设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住宅公共设施的作用。
2、掌握住宅区各种停车方式对住宅规划布局的影响。
3、掌握各类户外活动场地设施配置与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公共服务设施、停车设施(一般)
1、识记
掌握表7-1中五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
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表7-1
熟练掌握住宅区停车设施的服务对象、服务车种、停车方式、停车设施和布局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机动车停车位和非机动车停车点的概念。
2、理解
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配置比例、布局的空间位置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停车位的数量和面积指标的计算;
回车场的面积控制;
理解停车设施的布局特点;
深刻理解居民停车步行距离对停车设施布局的要求;
理解区内居民私人停车、区内各类设施的服务停车、通勤车、来访车、出租车和其他外来车辆的临时停车的特点和区别;
3、应用
能根据条件和规划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布置住宅区停车设施,合理地利用场地。
(二)户外场地设施(一般)
1、识记
掌握住宅区户外活动场地的类型;
掌握各类活动设施及配套设施的概念、特点;
熟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的设施配置与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2、理解
理解表7-3中的设计要点。
3、应用
能初步根据居民年龄结构及行为特征来规划场地,合理地设置设施。
(三)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设施、管理设施(一般)
1、识记
初步掌握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燃气系统、冷热供应系统、环卫系统和工程管线综合的概念;
掌握对讲系统(包括可视对讲系统)设施和视频监视系统设施的概念;
2、理解
理解住宅区的市政设施的各类系统的内容要求;
理解安全设施系统对住宅区安全起到的防卫作用;
理解物业管理机构与居民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
3、应用
能初步读识管线综合图纸,能综合考虑住宅区市政设施的各类配置和布局与用地安排的关系。
第八章 户外环境景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环境、空间、景观的不同的含义。
2、掌握住宅区绿化和居民住宅区居住环境的途径和作用。
3、掌握不同类别环境景观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硬质景观(重点)
1、识记
掌握地坪竖向、铺地、边缘、树穴、踏步与坡道、护坡、围栏、墙与屏障、环境小品、车行环境、路面、机动车停车场地等步行环境景观构成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设计要点。
掌握地形坡度分级的数据使用范围;
初步掌握墙与屏障的立面外形和细部构造;
掌握座椅(凳)、护拦、种植容器、垃圾箱等功能性设施和雕塑、水池、喷泉、构架等景观性设施的特点;
掌握车行环境的路面、机动车停车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理解
深刻理解步行环境要素在形成景观特色方面的作用;
初步了解地坪竖向的功能和工程要求;
深刻理解地形利用与整个住宅区布局的关系;
根据设置环境的不同,能较好地理解街道广场小品和绿地小品两大类环境小品的特征;
理解墙和屏障在防止闲人闯入、作为视线、风和噪声的屏障,限定视觉空间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理解踏步和坡道对突出场地环境特征所起到的作用;
理解住宅区车行环境重点考虑的内容和特点。
3、应用
在规划设计中能综合处理好功能与景观的关系,并熟知硬质景观中的基本要求和法则。
(二)软质景观(次重点)
1、识记
深刻掌握绿地和植物种植的基本概念;
掌握绿化用地与绿地的基本内容;
掌握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专用绿地的概念。
掌握绿地在规划设计中的主要作用和它们的相互联系。
2、理解
深刻理解绿地与植物种植的关系以及绿地规划设计的意义。
深刻理解住宅区公共绿地的定性含义;
理解住宅区绿地的使用、生态和景观三种主要功能和作用;
3、应用
熟知软质景观中的基本要求和法则。
(三)水体(一般)
1、识记
掌握水体的概念;
掌握水体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掌握住宅区户外水体景观设计的要点。
2、理解
理解水体在生态系统的基本作用;
3、应用
能结合其他景观构成要素特点进行水体设计。
第九章 规划指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住宅区规划设计指标的作用。
2、掌握住宅区各类用地划分的用地界限规定。
3、掌握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规划指标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功能指标、建设强度指标(次重点)
1、识记
掌握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综合技术指标和用地指标(包括用地平衡表)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掌握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分类及内容;
熟练掌握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停车用地、公共绿地、其他用地、千人总指标、分类指标、配建水平、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和分类建筑总面积的基本概念;
掌握住宅区总用地界线划定;
熟练掌握住宅建筑用地的内容;
熟练掌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用地范围划定;
熟练掌握道路用地和停车用地的基本内容;
掌握停车用地的比例划分计算方法。
熟练掌握公共绿地的设置和划分规定。
掌握城市居住区千人总指标规定和城市居住区分类指标规定;
掌握公共服务设施机动车停车车位配建指标内容。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表9-7 | |||||
名称 | 单位 | 自行车 | 机动车 | ||
公共中心 |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7.5 | 0.3 | ||
商业中心 | 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 | 7.5 | 0.3 | ||
集贸市场 | 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 | 7.5 | - | ||
饮食店 | 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 | 3.6 | 1.7 | ||
医院、门诊所 |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1.5 | 0.2 | ||
注:1.本表机动车停车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2.其他各型车辆停车的换算办法,应按表9-8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 | |||||
各种型号车辆停车位换算系数表9-8 | |||||
车型 | 换算系数 | ||||
微型客、货汽车机动车三轮车 | 0.7 | ||||
卧车、两吨以下货运汽车 | 1.0 | ||||
中型客车、面包车、2-4吨货运汽车 | 2.0 | ||||
铰接车 | 3.5 |
2、理解
理解确定住宅区用地界线的三种情况;
深刻理解功能指标、建设强度指标、环境指标和其他指标四类指标在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深刻理解建筑密度对住宅区总体敞地率的控制作用;
城市居住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国际《城市居民区规划设计规范》)表9-9 | ||||||
住宅层数 | 建筑气候区划 | |||||
Ⅰ,Ⅱ,Ⅵ,Ⅶ | Ⅲ,Ⅴ | Ⅳ | ||||
建筑密度 (%) | 容积率 | 建筑密度 (%) | 容积率 | 建筑密度 (%) | 容积率 | |
低层 | 35 | 1.10 | 40 | 1.20 | 43 | 1.30 |
多层 | 28 | 1.70 | 30 | 1.80 | 32 | 1.90 |
中高层 | 25 | 2.00 | 28 | 2.20 | 30 | 2.40 |
高层 | 20 | 3.50 | 20 | 3.50 | 22 | 3.50 |
注:1.混合层取二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2.容积率不计入地下层面积。 |
深刻理解容积率与总建筑面积具有的对应关系;
深刻理解住宅建筑用地的范围;
深刻理解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划定原则;
深刻理解城市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内容和作用;
深刻理解住宅区用地配置的基本范围和作用;
理解设施配建指标的作用和配建比例;
理解在计算道路用地时,应除去计入住宅建筑用地内的宅间通路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原因。
理解各类用地的内容、特征和设置要求;
理解日照间距是住宅用地前后界线的划分的基础;
理解公共绿地,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与规划规定。
3、应用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功能布局。
(二)环境指标(次重点)
1、识记
熟练掌握住宅区绿地率和套密度的计算公式;
熟练掌握绿地率的计算公式:
绿地率=总绿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掌握套密度公式的计算公式:
套密度=住宅区住宅总套数/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套/公顷)
2、理解
理解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的作用
理解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规划设计指标的作用。
了解《城市居民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内容;
3、应用
能熟练进行各类指标的计算。
(三)其他指标(一般)
1、识记
掌握房型、户室比、多低高层比例、住宅平均层数、总人口、总户数等指标的概念。
2、理解
理解其他指标反映住宅规划设计的控制、比较与评价状况的不同特征。
3、应用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规范化和规划设计概念等总体思路的定位。
三、指定教材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作者:周俭,1999年5月第1版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四、试题类型与考核比例
1、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2、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基本概念的内容占20℅;基本理论观点的内容占30℅;综述其理论意义的内容占50℅。
3、考试题型为单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