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助学网

扫码咨询

微信公众号

你的位置: 首页 > 自考分享 > 考点串讲

安徽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串讲:集体行为

作者:安徽自考助学网 日期:2016-02-16 点击数:

【摘要】一、什么是集体行为(一)集体行为的概念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二)集体行为的特征(1)群众性特征。(2)自发性特征。(3)非组织化特征。(4)非制度化特征。...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

(一)集体行为的概念

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

(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1)群众性特征。

(2)自发性特征。

(3)非组织化特征。

(4)非制度化特征。


二、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

斯梅尔瑟提出,只有在以下六个因素不断累加的影响下,集体行为才会发生。

(1)结构性助因。这是指社会结构的构成方式必须满足集体行为形成的一般外部环境条件。

(2)结构性紧张。这是指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缺陷和矛盾,这些冲突性因素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和不满。

(3)一般化信念。这是指人们对结构性紧张引发的怨恨情绪必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认识。

(4)促发性因素。这是指某种突发的事件导致了人们受到情绪上的强烈刺激,从而成为导火索,导致了集体行为的发生。

(5)行动动员。这是指当人们开始付诸集体行为时,通常会产生行动中的领袖,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一定的共同行为规范来引导集体行为。

(6)社会控制。


三、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美国学者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详尽地探讨了他提出的搭便车理论。

搭便车问题和集体行动的研究密切相关,因为集体行动的目标通常都属于公共物品。在奥尔森看来,如果每个人都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那么集体行动显然就不会发生了。另外,奥尔森还发现,搭便车困境会随着群体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即出现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和尚越多越没水喝”的状况。

总之,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的假设是: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这个群体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

社会运动主要指有比较明确的变革社会的目标、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那类集体行为。资源动员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麦卡锡和扎尔德等。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及变化,本站所提供的信息资讯仅供参考,请以教育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