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助学网

扫码咨询

微信公众号

你的位置: 首页 > 自考分享 > 考点串讲

安徽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串讲:教育

作者:安徽自考助学网 日期:2016-02-16 点击数:

【摘要】一、教育的概念与类型(一)教育的内涵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

一、教育的概念与类型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二)教育的类型

(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来说,可以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可以把教育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杜威等学者的观点

杜威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中心论”等观点中,体现了通过创设社会情境,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化的思想;而教育的次级功能,更主要地体现在教育的次级社会功能上,就是通过个体的发展,来维持社会系统的运作,维护社会制度和再生产现存的生产关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

(1)社会化的功能。

(2)社会选拔的功能。

(3)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4)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三)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

(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2)减小就业压力。

(3)社会控制的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一)功能论视角下的教育

对教育的社会学考察,功能论者首先关注其功能,即为专门化的社会角色提供训练有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社会化即让个体成为社会的;遴选即为分工后形成的不同社会角色提供适当人选。功能论的思路虽然能够有效地处理现实社会中教育的功能表达议题,但也遗留下诸多问题。首先,遵循这一思路的教育研究无法处理社会变迁的问题;其次,教育的功能分析建立了一种宏大的理论模型,它关注了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却忽略了系统内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二)冲突论视角下的教育

冲突论者认为,社会秩序不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可上,而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力上。具体至教育研究领域,学校不再被视为社会实现其自我良性再生产的领域,而成为统治阶级用以生产与其特殊地位与利益相吻合的地位的工具。显然,遵循这一逻辑的学校教育有可能是社会控制与“统治一被统治”文化再生产的机构。

(三)互动论视角下的教育

在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中,互动论传统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它将视角引入到具体的教育场景之中,引入到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之中。互动论传统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理论大多持有一种个人主义的立场,这与之前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互动论路径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确带来了以师生互动为代表的教育微观过程研究的突破,但陷入了另一种僵局,即缺乏统一的理论解释框架。


四、教育和社会不平等

(一)教育不平等现象

从历史情况来看,国内外都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平等情况,这一方面体现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教育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向上的社会流动。

(二)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1.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美籍奥地利学者伊凡·伊利奇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

(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

(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没有快乐的机构”。

(3)除常规的知识传授之外,学校还在传授着一些“隐形的课程”,即进行一种价值观的宣讲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帮助每个人为成长为社会人做准备,学校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从校外学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

(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使学习与教育本来的意义得以回归。

2.教育与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角度着重分析了来自社会下层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在正式的学校环境中遭到排斥的原因。在对社会阶级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布迪厄指出:

(1)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与文化资本。

(2)较低阶层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谈吐风格与品味往往与体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学校环境格格不入,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困难,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

(3)中产阶层的孩子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思维习惯与学校要求更为协调,因此更适应学校的生活,并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

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

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提出了有关亚文化再生产机制的讨论,即劳工阶层的子女是如何再次成为劳工的。他的基本观点是:

(1)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的下层。

(2)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通常拥有不错的实际生存能力。

(3)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拥有自己的亚文化。他们不仅充分理解主流教育对于个体塑造的诉求,而且还能够与制度对抗。

(4)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代表的主流社会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为求职意向。

(5)他们在成年后可能会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但其子女仍有可能继续父辈的生活轨迹。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及变化,本站所提供的信息资讯仅供参考,请以教育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