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助学网

扫码咨询

微信公众号

你的位置: 首页 > 自考分享 > 考点串讲

安徽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串讲:城镇化概述

作者:安徽自考助学网 日期:2016-02-17 点击数:

【摘要】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社会职能、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二)当代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是世界社会文化变迁的突出体现,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战后世界...

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社会职能、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二)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城镇化是世界社会文化变迁的突出体现,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战后世界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城镇化的速度。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其城镇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二、世界城镇化的“推一拉”理论

世界城镇化的“推一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论。雷文斯坦侧重于用经济因素探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一拉力规律,认为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是迁移的基本动因,而形成拉力的主要因素则是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化。


三、城镇化的类型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为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

(1)同步城镇化。指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

(2)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3)滞后城镇化。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4)低度城镇化。指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

(5)逆城镇化。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


四、世界城市群

(一)城市群概念

城市群,又称“都市圈”、“都市带”、“都市丛”、“大都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二)城市群研究

1.田园城市
1898年,英国城市学家E霍华德出版《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一书,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点,是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的城市。

2.组合城市
帕特里克·格迪斯编著的《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一书,运用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对城市地区进行综合研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3.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继承了格迪斯区域规划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他指出城市并非孤立的空间存在,它与其所在的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法国建筑学家和城市理论家勒·柯布西耶从城市规划视角提出了城市集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把工业化的思想带入了城市研究领域,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方式改造城市。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人口在这种聚集效应的推动下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的中心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5.城市群理论

1957年,戈特曼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城市群:东北海岸的城市化》,将其研究对象称为“连绵的大城市链条”或“城市链”。1961年和1987年,戈特曼先后出版了《城市群:美国城镇化的东北部海岸》和《城市群:25年之后》两本专著,更奠定了他的“城市群”理论创始人的地位。

6.城乡融合区

20世纪80年代,麦吉等人对印尼、泰国、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大都市周边地区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心城市主体及周边地区一起形成了“扩展大都市区”。麦吉把这种新型空间形态称之为“城乡融合区”。城乡融合区包括核心城市、边缘区、远郊区、卫星城和扩展的介于高密度人口和集约农业之间的地区。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及变化,本站所提供的信息资讯仅供参考,请以教育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