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步步深入,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出现萌芽,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中国的城镇化开始起步。
民国时期城镇化的特征如下:
(1)商业化强于工业化,工商业和城市及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于沿海。
(2)大城市寥寥无几,城市发展畸形、臃肿。
(3)城市道路设施极其落后。
(4)城市性质多为消费寄生,成为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和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人民的据点,形成严重的城乡对立、沿海与内地的对立。
二、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平稳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77年),为大起大落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持续增产增收,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2)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他们不约而同地寻找非农职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力。
(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4)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城市群的生长,将技术、知识、人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聚集、重组,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重要空间载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劳动力转移机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拉力。
(5)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卫星城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6)户籍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为人口流动打开了闸门。
(7)文化观念的变化,打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和“铁饭碗”的思维方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营造指引了方向。
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1.中国的三大城市群
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支撑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地区,为其他城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2.中国城市群演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中间环节。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