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广义的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的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一)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点。
年龄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年龄也是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与角色的重要依据。依据一个人的年龄而确定的地位,称为“年龄地位”。对占据某年龄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称为“年龄角色”。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三)阶级与阶层
所谓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所谓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三、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一)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
首先对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应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早在1775年年初,卢梭鲜明地论证了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但卢梭并没有从社会分工这前提条件对不平等进行深入探讨。这个任务先是由亚当·斯密,后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完成的。
(二)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如下: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四、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阶级分析传统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阶级分析传统看来,社会不平等既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也是阶级斗争的原因,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就是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反之亦然。
分层研究,指的是以“生活机会”的分配和获得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分层研究和阶级分析的根本区别在于,二者对社会不平等是什么”的本体论假设不同。这一差异也导致二者在方法论上取向的不同。在分层研究看来,体现社会不平等的资源,只存在量的差别,并没有质的差异。分层研究倾向于把所有的社会分层维度,都化约为只有数量差别且可以通约的“变量”,然后放入统计模型中,企图通过这些模型来计算“谁通过什么方式得到了多少”。在阶级分析看来,社会不平等首先体现为质的差异,然后才是量的差别。阶级分析认为:在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不同阶级对资源的价值偏好是不同的,它们获取同一种资源的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异;单纯的数量分析,实际上是以量的差别来掩盖质的差异,根本不能揭示社会不平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