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助学网

扫码咨询

微信公众号

你的位置: 首页 > 自考分享 > 考点串讲

安徽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串讲:社会流动

作者:安徽自考助学网 日期:2016-02-17 点击数:

【摘要】一、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一)社会流动的概念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二)社会流动的类型(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指在社会分层体系当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又称纵向流动。水平流动是指...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指在社会分层体系当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又称纵向流动。水平流动是指在同一个社会分层的层次当中,在同一个层内部的流动,又称横向流动。

(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指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中的社会地位变化。代际流动指的是子女相对于父母的地位的变动。

(3)结构式流动与自由流动。结构式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自由流动,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

(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较高的社会地位,需通过追求者自身努力去获得。在这种流动中,每个人在竞争策略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但都必须接受公平竞争规则的指导。赞助式流动,指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由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的,而是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的。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49—1956年。在这一时期,新的社会流动模式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进行重塑为标志。

第二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57-1965年。在这一时期,国家在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还以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

第三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66197年。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体现为“文化大革命”对全社会的全方位影响。

第四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781991年。其典型特征是: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原来的政治二元身份体系被放弃,其他各种身份等级体系也逐步被突破,工业化社会中影响社会流动的各种一般流动规则,尤其是以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为基础的自致性因素,逐步成为决定人们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立第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92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得以建立,社会分化愈益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较明显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壮大,明显形成了一种由十大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


(二)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人们发生何种社会流动,大致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在中观层面,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在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前两种因素属于先赋因素,后一种属于自致因素,即个人努力的结果。


(三)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一是阶层流动的代际继承性在增强;二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主要资源出现向上层集聚的趋势;三是一些阻碍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仍没有被革除,继续影响着社会流动。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及变化,本站所提供的信息资讯仅供参考,请以教育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