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助学网

扫码咨询

微信公众号

你的位置: 首页 > 自考分享 > 考点串讲

安徽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考点串讲:隋唐的中央政府行政体制

作者:安徽自考助学网 日期:2016-03-17 点击数:

【摘要】一、三省制的定型与调整1.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内容:(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2.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唐朝对隋朝制度进一步调整的内容:一是压抑尚书省地位,使...

一、三省制的定型与调整

1.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内容:

(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

(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2.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

唐朝对隋朝制度进一步调整的内容:

一是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二是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

3.中书门下(政事堂)专职宰相体制。

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政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


二、翰林院和枢密院

1.翰林院。

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北门为宫城后门)学士的设置。皇帝选择一些有文才的人在这里“待诏”,实际上是让他们参与政事,以分割宰相之权,这可以说是皇帝着手建立新的秘书机构以取代宰相决策地位的开始。

2.枢密院。

唐代宗时开始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参预国家政务的决策,从此宦官在制度上被赋予了参政的权力。

宦官在中晚唐时期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同时通过充任神策左右军中尉而控制了京城的军权。


三、中央各职能机构

1.六部二十四司。

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六部每部之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司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长官。各司之间分工清楚,职责分明。

2.九寺、五监。

与户部职掌相关的有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和司农寺(主管粮食收支和保管)与礼部职掌相关的有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与兵部职掌相关的有卫尉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主管马政)和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有大理寺(主管司法审判)与工部职掌相关的有少府监(主管手工业事务)、将作监(主管建筑工程事务)和都水监(主管水利事务)。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及变化,本站所提供的信息资讯仅供参考,请以教育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